影評]致命遊戲/The Game - 置死地而後生-LittleDiDi亂靠北|痞客邦

提醒:電影分析,此篇劇透

 

大衛·芬奇的《致命遊戲》(The Game, 1997)被譽為懸疑經典,以精巧結構與層層反轉著稱。然而,撥開其敘事迷霧,這部電影的野心遠超燒腦遊戲,試圖講述一則聖經式的試煉與重生故事,宛如當代版的《約伯記》。

主角尼古拉·費奧頓(Nicholas Van Orton)在失去一切的過程中,經歷信仰崩解與人格瓦解,卻因過早洩露的劇情線索、情感鋪陳的不足與象徵力道的欠缺,未能實現精神轉化的潛能。本文將從《約伯記》的視角出發,剖析影片的試煉內核、敘事缺陷與情感瑕疵,解釋我為何給出遠低於大眾的評分,並提出一個更具深度的重生結局,強調父子關係的細膩刻畫與心理張力的累積。

 

一、試煉的聖經原型:尼可拉斯與約伯的共鳴

尼古拉·費奧頓是一位資產雄厚、生活井然的銀行家,擁有財富、地位與自律的掌控力,堪稱世俗成功的化身。然而,他的生日成為試煉的開端。弟弟康拉德(Conrad)贈送的「遊戲」體驗,將他推向失序深淵:財產被凍結、信用崩潰、社會身份瓦解,甚至流落異國、身無分文。最終,他誤以為自己親手殺死弟弟,在高樓邊緣選擇縱身一躍。這一刻,他將一切交還給命運,宛如《約伯記》中約伯面對無端災難的極限時刻。

《約伯記》講述撒旦對約伯的挑戰:一個義人是否會在失去一切後依然忠於信仰?上帝允許撒旦剝奪約伯的財富、家人與健康,試驗他的靈魂。同樣,尼古拉·費奧頓的「遊戲」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試煉,迫使他直面失控的恐懼、人際背叛與死亡陰影。他的崩潰與掙扎,與約伯的質問如出一轍。然而,《約伯記》以神性顯現與信仰回歸達到升華,而《致命遊戲》的結局卻選擇輕盈的「生日驚喜」,消解了精神張力,這是其最大遺憾。

 

二、結局的失重:派對無法承載的重生

《致命遊戲》的結尾揭示,一切不過是一場「生日驚喜」。尼古拉·費奧頓從高樓墜落,卻落在安全墊上,親朋好友圍繞,蛋糕早已備好。這一設計充滿戲劇性,卻顯得輕浮,彷彿用惡作劇消解了影片積累的試煉重量。對比約伯在苦難後與上帝對話、恢復尊榮的結局,尼古拉·費奧頓的「重生」空洞,缺乏內在轉化力道。

同樣地,影片中段將尼古拉·費奧頓困在棺材、讓他掙扎爬出的場景,表面上象徵重生,卻力道不足。這一幕雖試圖表現主角從「死亡」中復甦,但缺乏足夠的心理鋪陳支撐。尼古拉·費奧頓爬出棺材後,僅是繼續遊戲的逃亡,沒有展現內心的蛻變或對創傷的反思。重生的象徵因此淪為視覺符號,未能觸及靈魂層面。這種空洞感源於對主角心理創傷的淺嘗輒止。尼古拉·費奧頓的父親在他生日當天自殺,這一陰影貫穿全片,卻未被充分挖掘。如果導演能穿插父子間的回憶片段——例如父親贈送手錶的靜默場景,或教導家庭價值的瞬間——那麼尼古拉·費奧頓賣掉手錶、失而復得的橋段,將擁有更強的情感共鳴。遺憾的是,這些象徵停留在概念層面,未能觸及觀眾內心。

 

三、敘事缺陷:過早洩露的線索與冗長的乏味感

《致命遊戲》採用限制觀點敘事,觀眾僅能透過尼古拉·費奧頓的視角解謎。這一手法旨在保持懸念與誤導觀眾,但在執行上卻顯得刻意且過早暴露線索。例如,女主角克里斯汀(Christine)出現頻率過高,與弟弟的互動也缺乏自然感,幾乎從中段便令人懷疑他們與遊戲公司是一夥的。這種線索的過早洩露削弱了最終反轉的驚喜感,使觀眾的期待感逐漸消磨。影片後半段的節奏因此顯得冗長,部分場景雖具視覺張力,卻因缺乏懸念推進而令人感到乏味,彷彿在等待一個早已猜到的結局。

相較之下,克里斯托弗·諾蘭的《記憶拼圖》(Memento)以非線性敘事模擬主角記憶混亂,每一幕都推進結構與心理深度;《頂尖對決》(The Prestige)則將「觀眾想被騙」的戲法融入主題,敘事與角色心理渾然一體。《致命遊戲》的敘事雖具巧思,卻因過早暴露與節奏失衡,未能維持懸疑片的緊張感,影響了整體沉浸體驗。

 

四、重新想像的重生:從海中掙脫的自由

若要讓尼古拉·費奧頓的重生更具說服力,跳樓或棺材都不是最佳意象。棺材場景雖試圖表現「從死亡中復甦」,但因缺乏心理轉化,僅停留在表面;跳樓則被輕浮的派對消解了重量。我設想一場更具象徵性的「心理死亡」:尼古拉·費奧頓在萬念俱灰時走向海邊,一步步踏入浪濤。此刻,他已失去一切,甚至以為自己殺了弟弟——這是靈魂的終點。在縱身躍入大海的瞬間,蒙太奇剪接呈現他與父親的回憶:童年的擁抱、父親教他騎單車時關愛的眼神、父親在書房談論家族責任的期望,以及父親站在屋頂的孤獨身影,凝視遠方,背對世界,彷彿在與命運對話。這一畫面停留在父親尚未墜落的懸崖邊緣,含蓄地傳遞絕望與選擇的重量,避免直接的自殺畫面,讓尼古拉·費奧頓與父親的掙扎在心理層面共鳴。

這些回憶片段深化父子關係,展現父親對尼古拉·費奧頓的影響:從關愛到期望,再到疏離與陰影。例如,父親曾叮囑「家族的榮譽靠你延續」,這句話成為尼古拉·費奧頓事業驅力的根源,也在他崩潰時化為自責。這些片段緩慢累積情感張力,在跳海的極限時刻引爆,讓尼古拉·費奧頓理解父親的絕望,並選擇不再重蹈覆轍。相較於棺材場景的單純符號或跳樓的戲劇化,這種心理層面的鋪陳更能打動人心,讓觀眾隨主角經歷內心的撕裂與和解。

然後畫面轉為黑暗,象徵精神死亡。隨後,他在醫院醒來,清晨陽光刺眼,手腕上赫然戴著失而復得的手錶。弟弟留下一段錄音,訴說真相。他緩緩走向醫院頂樓,張開雙手,迎向光明。這一刻,他不再是被動的「被拯救者」,而是主動選擇從毀滅中掙脫,迎向真正的自由。這樣的結局呼應父親的陰影,完成從失序到重生的內在蛻變。

 

五、父子回憶的深化:情感共鳴的關鍵

要讓尼古拉·費奧頓的試煉更具靈魂重量,父子關係的刻畫至關重要。原片開場的生日錄像是一個出色的起點:舊電影畫面中,富有的壽星在盛大慶典中微笑,父子同框的鏡頭溫暖而親密,但隨著父親緩緩走離畫面,留下小男孩孤獨的身影,這一幕暗示了生日對尼古拉·費奧頓的陰影。這樣的鋪陳本可成為情感主線,通過父子間的回憶延續,卻在後續劇情中被稀釋,僅作為創傷的粗略符號,未能深化。

若能在全片穿插回憶片段,展現父親如何塑造尼古拉·費奧頓的價值觀與內心掙扎,觀眾將更能共鳴他的心理歷程。例如,一場回憶可呈現父親帶年幼的尼古拉·費奧頓在湖邊釣魚,輕聲說:「人生就像這湖水,平靜時要珍惜。」這一刻的溫暖,與後來父親冷漠的疏離形成對比,讓尼古拉·費奧頓在失去一切時回想起這句話,感受到期望與失落的雙重壓力。另一場回憶可設定在父親贈送手錶時,嚴肅地說:「這是你對家族的責任。」這句話成為尼古拉·費奧頓事業驅力的根源,也在他賣掉手錶時化為愧疚。這些片段不僅強化父親作為關愛與壓力的複雜形象,還讓尼古拉·費奧頓的崩潰更具層次——他不僅在失去物質,更在質問父親留下的精神枷鎖。當他在自殺時回想起這些瞬間,情感張力在心理層面引爆,遠比單純的事件衝擊更動人。

 

六、評分落差與低評理由:我的失望根源

  大眾對《致命遊戲》的評價頗高,IMDb給出7.7分,爛番茄也有77%的好評,反映了觀眾對芬奇視覺風格、懸疑反轉或製作水準的認可。然而,我的個人評分遠低於此:主觀喜愛程度僅4分,整體電影評價勉強5分。這種落差源於我對電影核心的期待——心理共鳴與靈魂試煉——與其實際表現的巨大差距。以下是我低評的具體理由:

  主觀喜愛4分:我期待一部能讓我情感投入、與主角共鳴的電影,但《致命遊戲》幾乎完全失敗。開場錄像的父子情感本可深刻動人,卻淺嘗輒止,未能挖掘尼古拉·費奧頓的創傷根源;懸疑線索過早洩露,讓我從中段就失去期待,後半段的冗長拖沓更令人疲憊;棺材與跳樓的意象空洞,缺乏心理轉化的支撐;最終的「生日驚喜」輕浮可笑,完全背離試煉的重量。這些缺陷讓我無法投入,僅對芬奇的視覺語言與試煉野心存有一絲欣賞,因此勉強給出4分。

  整體評價5分:作為客觀評價,我承認電影在製作上有一定水準,攝影、配樂與演員表現均可圈可點,懸疑結構的嘗試也具創意。然而,這些表面亮點無法掩蓋核心問題:情感鋪陳的缺失讓父子創傷流於形式,敘事節奏的失衡削弱沉浸感,重生意象的空洞與結局的輕浮徹底辜負了《約伯記》式試煉的潛力。5分是我對技術層面與野心的折中評價,但遠低於大眾的7.7分,因為我更看重心理深度而非視覺刺激。

  大眾的高評或許源於對反轉的驚喜或芬奇風格的喜愛,但對我而言,這些不足以彌補情感共鳴的缺失。我想要的是一場靈魂的掙扎,而非一場設計好的派對,這份落差讓我的失望格外深刻。

 

七、結語:一場未盡全功的靈魂劇場

《致命遊戲》是一場以懸疑包裝的靈魂試煉劇場,試圖探索控制、失序與重生的課題。它以《約伯記》式的試煉為藍本,讓尼古拉·費奧頓在失去一切的過程中質問自我與命運。然而,過早洩露的劇情線索使懸念消散,冗長節奏削弱期待感,情感鋪陳的不足與輕盈結局則讓試煉未能觸及靈魂深處。作為現代神話,它提供了反思當代人存在焦慮與信仰空虛的切面,但也留下遺憾——它本可走得更遠。

若能透過父子回憶深化情感連結,以細膩的心理鋪陳累積張力,並以象徵性的結局收尾,《致命遊戲》或許能超越「好看」的懸疑框架,成為餘音繚繞的靈魂之作。即便如此,它仍值得反覆品味,因為它提醒我們:真正的重生,從來不是別人設計的派對,而是自我與命運的和解。

  • IMDb RATING:7.7
  • TOMATOMETER:77%
  • 個人主觀喜愛程度:4
  • 個人給予電影評價:5

【電影心得】1997《致命遊戲The Game》:一場試煉的落差與遺憾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羽君(@jill14278)分享的貼文

 

1997《致命遊戲The Game》

 

導演

大衛·芬奇

編劇

約翰·布蘭卡托 

邁克爾·費理斯

主演

麥克·道格拉斯

西恩·潘

黛博拉·卡拉·烏格爾

配樂

攝影

剪輯

霍華德·肖

Harris Savides

James Haygood

年份

片長

產地

語言

      1997
129分鐘
美國
英語



  --

  朝晨已經來臨
  為了你而存在的光芒
  然後與朝陽一起
  帶著喜悅走下去──《HARUHI/應變》

 

圖源: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pic.pimg.tw/littledidi/1595142609-3276463588-g_n.jpg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朝陽 的頭像
    朝陽

    早安,親愛的,親愛的,晚安

    朝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