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醒:電影分析,此篇劇透
在觀賞《米奇17號》之前,我滿懷期待。從預告片剪輯的黑色幽默氣息與詭譎科幻感來看,我原以為這將是一部風格強烈、節奏銳利,並具備深層哲學與社會批判意圖的作品。然而,真正走進戲院、看完整部片之後,我卻感到失望甚至困惑——這是一部想講很多,卻什麼都沒講清楚的電影。它既不黑色幽默,也不真正科幻,更未能在主題與敘事之間取得應有的平衡。從劇情、節奏、角色到主題呈現,幾乎每個面向都暴露出問題,讓我懷疑這真的是《寄生上流》和《殺人回憶》的導演所拍的嗎?後來查資料才發現,這次奉俊昊不僅自導,還包辦了編劇,而劇本,正是本片最大敗筆。
一、風格錯置與預告誤導:黑色幽默的缺席
首先,我必須強調這部片的預告片確實具有迷惑性。預告中剪接呈現出的節奏與音樂語氣,讓人以為這是一部諷刺而冷峻、帶有黑色喜劇色彩的科幻片。事實卻完全不是如此。正片中,黑色幽默的語氣幾乎完全缺席。這不是節奏偏慢的問題,而是整體敘事調性與預期差距過大,觀眾容易感受到「被預告誤導」的不適與落差。若說是一場宣傳上的風格錯置,也不為過。
二、主題的過度貪心與發散失焦
《米奇17號》最核心的問題,來自於其過於貪心的主題設計。電影表面上圍繞著複製人米奇進行敘事,但在過程中,它試圖觸及太多宏大議題:人對自我價值的認同、科技倫理、社會階級制度、殖民與被殖民的結構壓迫、體制的荒謬……每一個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,但電影選擇「每個都講一點」,結果就是「每個都不夠深入」。
像是反派餐宴那場戲,本該成為荒謬與諷刺的高潮,卻顯得不痛不癢:反派夫妻與主角、探員共餐,本應成為揭露荒誕與諷刺的關鍵場景,卻既不荒謬,也不深刻,只留下形式化的對話。反派講些空話、端上實驗肉、主角吃了吐出來,反派妻子還只擔心地毯會髒。這些細節乍看有諷刺意味,卻完全沒有推進任何議題。比起這種浮於表面的安排,不如讓反派夫妻悼念主角的朋友而非探員,並讓主角因虛偽的場面難以下嚥而吐出食物,這種對比或許能更有力地展現內心掙扎。
原本應該是全片最有潛力的戲之一,因為它結合了權力關係、社會體制象徵、主角的心理轉折、階級的虛偽面具。這場戲應該「夠荒謬才成立諷刺,夠沉重才有象徵意義」,結果現在完全卡在中間不上不下——什麼都想沾一點,但又都不敢走到極致。連詩歌頌讚上帝那段,本來可以玩得像 Kubrick 或 Yorgos Lanthimos 一樣超現實、變態、噁心的荒謬,結果就是廉價舞台劇。
這樣的設計不僅讓整體敘事重心分散,更導致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無所適從。到底這是一部關於個體與自我認同的哲學片,還是針對資本體制與殖民批判的政治隱喻?還是其實只是包裹著宏大命題的娛樂敘事?這種模糊的定位不僅削弱了主題的力量,也讓故事顯得支離破碎。
三、對「自我」的探索如何流於空泛
電影最終的敘事收束在「米奇就是米奇」,試圖提出一個關於主體獨立性的哲學命題——複製體也有其完整性與獨立存在價值,甚至超越編號的身份指派,成為一個真正的人。然而,這樣的結語缺乏前置的深度鋪墊,顯得突兀而蒼白。
我們無法在過程中看到主角如何真正歷經掙扎、反思、建立與否定自我價值,再重新建構主體性。缺乏內在變化過程的角色旅程,只會讓「我就是我」這樣的命題顯得像是空洞的標語,而非令人信服的哲學昇華。
四、複製人議題流於表層
作為核心概念,複製人的哲學應該成為全片的關鍵,但電影並未深入探討。靈魂能否複製?為何每次複製出的米奇性格迥異,雖記憶相同?這些問題都未得到回答。若電影能深入探討靈魂、身份與存在的關聯,或許能觸及「人之所以為人」的根本議題,然電影僅在表層點到即止。
舉例而言,如果每次主角被複製,身體和記憶都能完整重現,那這些「新生」的米奇還是「同一個人」嗎?這不只是身份的挑戰,也是對靈魂存在的挑戰。如果靈魂是獨特且無法複製的,即使外在元素都複製了,內在的靈魂還是沒被傳送,那米奇會不會發現自己不再是「原來的自己」,只是個不斷重生的「影像延伸」?這種重複會不會讓他對存在產生疏離感?甚至還能延伸到自由意志和命運——被「無限重生」的人,選擇真的是自己的嗎,還是被外力操控?這種無法逃脫的命運會不會讓他質疑存在?
這些深刻問題多有潛力啊,可惜電影看起來像娛樂科幻片,卻沒能從任何角度挑戰我們對生命、靈魂和身份的理解,實在太浪費了。
五、敘事節奏與劇情模仿:從風之谷到伏蟲寶寶
更讓我驚訝的是,後半段劇情竟然近乎直接「借用」宮崎駿經典動畫《風之谷》的段落。不只是情節設定相似,連「伏蟲」的外型設計都與《風之谷》中的「王蟲」驚人雷同。
角色帶著伏蟲寶寶,穿越戰地回到母體的情節設計,與娜烏西卡送還王蟲幼體的關鍵情節如出一轍。這已經不是「致敬」的程度,而是幾乎未經改寫地複製情節架構。這樣的「模仿」不僅讓人出戲,也讓電影原創性與敘事深度雙雙受損。
六、角色扁平與人物關係的無效建構
作為一部科幻電影,《米奇17號》中的人物設計未能展現出足夠深度與複雜性。米奇作為主角,除了基本的反抗動機與身份疑問外,其心理變化與人際互動皆顯得單一。其他角色如領導階層、實驗人員、探員、提莫,幾乎都只是功能性的工具,服務於劇情推進,而非具有獨立意志與心理弧線的「人物」。
反派妻子完全是個謎,存在感稀薄,只在丈夫旁邊強調醬汁與伏蟲料理,結尾還被莫名其妙的角色制服。與其浪費篇幅,不如將她塑造成更具操控力的角色,她若能被塑造成一位像《馬克白》夫人一樣心狠手辣、實際操控權力的角色,或許還有看頭。
至於反派本人則更為扁平,好大喜功又無知無能,諷刺意圖雖明顯,卻毫無深度。不如像《水底情深》的上校,有權力又服膺於體制,最後被體制反噬,這樣不更有層次?現在這個反派好大喜功又無知無能,諷刺上層階級的意圖很明顯,但單薄又扁平,浪費了潛力。
如果反派如《水底情深》的上校那樣,這完全是質感上的升級。因為那種角色不只是「壞人」,而是體制的代言人,是因信仰錯誤體制而走向毀滅的悲劇性人物。這樣的設計才能讓反派站得住腳、讓觀眾不只是恨他,而是能理解這種可怕體制如何養出這種人,才有深度。
探員這個角色的存在實在過於突兀,幾乎毫無必要。餐宴戲後,她帶主角回房間照顧,接著探討死亡的感受,並表達朋友過世的感想,突然試圖親吻主角,但主角拒絕並奪門而出。這段情節不僅冗長且多餘,更未能有效推進主題或深化角色,完全可以用更合理的方式呈現主角對死亡的看法,而不是依靠這種不必要的情節。
尤其是探員的感情線毫無作用,結尾卻突然透露她有同性伴侶,更讓整體情節顯得荒誕失焦。後來,主角回房間時看到十八號與女主角嗑藥嗨翻,女主角甚至不在意兩個米奇的同時存在,還提出多元開放關係。這段情節被探員發現後才終止,接著女主角追出去警告探員不要向上層報告,爭執中探員竟要米奇十七號歸她所有,而女主角則堅持「兩個都是她的」。這一連串的劇情不僅冗贅,更缺乏意義,難以令人信服。
探員既無推進主線,也無深化主題,更沒有補充情感層次。本來可以把「死亡的感受」那段轉化成主角自己獨白、或與女主角的深層對話——但電影偏要結局搞出一條同性情愫(還做得超草率)。
與其浪費篇幅在探員身上,不如刪掉這個角色。
而女主角的情節也要重新修改,不是那種無意義的開放關係搞笑橋段,女主角說「兩個米奇都是我的」,這種設計讓人難以相信其情感真誠性,反而像在模仿綜藝節目。
改為女主角親眼目睹兩個米奇的存在並因此震驚,內心掙扎要不要報告上層。一方面因為深愛主角不忍他死,另一方面也因困惑於「我愛的是哪個米奇」。這種情感上的糾葛不僅能深化角色的內心世界,也能為整體故事增添張力和層次。如此改動,故事會更加聚焦,角色動機也會更合理。
這樣才有深度、糾結、選擇困難與倫理衝突,這才是觀眾會停下來思考的戲劇力道。根本上,電影裡的人物不掙扎,就無法讓我們投入。讓女主角自己選擇、自己拉扯,就給她厚度了。
電影結局時,甚至不是男主角成為改革者,而是一個沒什麼細節塑造的女主角成為「改革者」,完全戳到問題的核心:角色的功能性高於內在成長與情節合理性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故事最後無感——因為那些角色根本不是人,只是工具,是劇情的齒輪,沒有情感厚度、沒有內在掙扎,更沒有經歷鋪陳就被推上舞台。
結尾兩個突然出現協助女主角的角色,當時看覺得超莫名其妙,完全沒有呼應、沒前設、沒動機。更好的做法——讓女主角自己脅迫反派妻子逃出來——不只可以推進劇情,還能刻畫她的機智與決心,這種主動性才是真的角色塑造啊。
提莫這個「朋友」角色幾乎可直接刪除。他唯一的作用是交代背景與襯托米奇們的個性差異,但這些完全可以用主角獨立行動展現。他後期的行為更是荒唐:居然為了還債打算殺掉米奇、錄影寄給債主——這劇情根本像編劇沒靈感硬塞進來的橋段。
電影試圖用提莫借債的背景解釋米奇成為消耗工的原因,卻不如直接讓米奇自己決定成為消耗工,因為社會現實讓他看不到未來,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價值,結果成為消耗工後,才慢慢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意義,這樣的動機更加合理,而且跟電影最終想表達的主題(米奇是米奇,一個完整的個體)更加契合。
所以,提莫這個角色完全可以刪掉,或是大幅改寫! 他的劇情安排不但不夠強,而且還削弱了主角的動機深度。
同樣令人困惑的是實驗室人員的角色配置。開場負責複製流程的角色本該扮演引導者、觀察者或與主角互動的橋樑,但她出場不到幾分鐘就消失。
「帶領男主角進行複製的角色」應該跟「研究室的女工作人員」合併,因為那個帶領角色只是出現一下下,沒有後續發展,這樣的安排確實很浪費。更讓人困惑的是 她目睹男主角因母親出車禍的回憶而崩潰,卻沒有再深入探討這個情緒衝擊,然後這個角色就消失了,這真的讓人問號連連:「所以她存在的意義是什麼?」
如果這個角色可以與後面實驗室的角色合併,那這樣:
- 這個角色會在故事中持續發揮作用,而不是突然消失。
- 她在目睹主角崩潰後,可以對主角有更深入的觀察,甚至影響主角後續行為。
- 伏蟲翻譯機的出現會更有意義,因為如果是她拿出來,代表這個角色一路參與了研究,這樣比突然冒出一個新角色來拿翻譯機要更合理。
這樣的合併,讓敘事更緊密,角色功能性更強,而不是讓觀眾看到一堆無意義的角色閃來閃去。
甚至主角回憶母親車禍的情節也毫無後續,不如乾脆刪除。
觀眾無法與角色建立情感連結,自然也就難以對其命運感同身受。這樣的設計,使得即使故事結局想要產生情感衝擊,也變得蒼白無力。
至於主角十七號和十八號的設計確實問題重重。十七號展現了相對的犧牲精神,十八號則表現出明顯的利己主義性格,讓人完全看不出他會選擇自我犧牲的動機。然而,影片結尾卻安排十八號主動去殺反派,按下炸彈和反派同歸於盡,這種角色轉變既突兀又缺乏說服力。
從頭到尾,十八號的行動都圍繞自身利益,例如為了活下去想殺十七號,甚至因提莫對主角的惡劣行為想殺提莫。即便十七號被羞辱,他也只想要復仇,這樣的角色如何突然自願犧牲,完全無法令人信服。
電影顯然不能讓十七號死去,畢竟他是主角,最終必須成為唯一的「米奇」並完成角色弧線。但影片的選擇又排除了複製人並存的可能性,因此十八號只能死亡。但這種設計僅為情節服務,十八號的犧牲缺乏足夠的邏輯和深度,淪為一場毫無意義的「光榮犧牲」。
電影要米奇十八號變成「英雄式的殉道者」,來個「炸死反派的大義壯烈場面」,而中間沒有任何心理轉變的鋪陳、沒有反省、沒有領悟、沒有掙扎過程——這根本不是角色,是道具。
一個角色的行為如果無法從他過往的經歷、價值觀中推導出來,那這就是壞角色寫作。
如果重新安排,十七號應該是犧牲者——他成為完整的個體並選擇自我犧牲,透過這一行為完成角色弧線和價值升華。而十八號則在此基礎上活下去,以新身份重塑自己,這樣不僅故事更加合理,角色安排也更具深度和情感張力。這種改動能更好地展現複製人議題的哲學探討,同時賦予角色行為以清晰的動機。
這部電影有世界觀,但沒有世界觀運作的邏輯;有角色,但沒有角色的成長弧線;有議題,但沒有把議題講深。
七、視覺風格與世界觀:未能承載的宏大設定
必須承認,《米奇17號》的美術設計在局部確實展現了野心。例如殖民星球的風格場景的設計,或某些場景中的機械結構,都透露出製作團隊對世界觀建構的用心。然而,這些設計最終只是「背景裝飾」,並未成為劇情與角色發展的有機部分。
宏大的世界觀應該是敘事的延伸,而非與故事主軸分離的擺設。《米奇17號》無法有效地讓觀眾理解或融入其虛構宇宙,這種「疏離感」讓整體體驗更顯破碎。
八、節奏拖沓,結尾迷幻
節奏也是大問題。正片前40分鐘都在講一號到十七號的故事,拖到讓我想快轉。如果用交叉剪輯快節奏帶過,說不定還能有懸念感。到了結尾,米奇聽女主角演講時陷入夢魘,看到反派妻子強調醬汁、複製死去的丈夫,還說她早就死了,伸手要他碰觸,然後醒來炸掉複製機——這什麼鬼?完全不知道想表達什麼,像是硬凹個高潮,結果只讓人更困惑。
那場夢魘的片段,反派妻子的出現和銜接都顯得有些莫名其妙,並且跟電影的主題和情感氛圍也沒能產生很好的呼應。這些不連貫的場景或許會讓觀眾覺得整體劇情缺乏統一性,並且對角色的情感和動機也難以產生共鳴。
九、這是編劇問題還是製片問題?
我認為這是編劇的問題,因為:
- 鋪排有問題(無意義的角色、節奏拖沓、前段鋪陳太長、後半段劇情不聚焦)
- 核心主題不明確(想講的東西太多,沒有一個真正的焦點)
- 劇情抄襲風之谷,還抄得很爛(這點真的讓人哭笑不得)
但我朋友認為這是製片的問題,因為製片常常會干涉劇本,要求加東加西,結果就變成現在這種四不像的局面。
其實兩者都可能有問題,但我的觀點有個很強的論據——就算是製片要求加很多東西,一個好的編劇應該要能夠統整這些元素,讓劇本依然流暢,而不是讓它變成一堆拼湊起來的東西。 但是這部電影的問題是:「所有東西都放進去了,但每一條線都不夠深入,導致最後什麼都沒講好。」這確實是編劇的問題。
十、導演還是導演,編劇別再自己來了
不過,我得說,奉俊昊的導演功力還是沒掉線。比如男主角跟探員談心那場,鏡頭從中景慢慢推近,強調對話的內心重量,這種場面調度和鏡頭語言很到位。但劇本實在拖後腿,後來查到他獨自寫劇本,我才恍然大悟。《寄生上流》和《殺人回憶》都有其他編劇幫忙打磨,這次他一個人扛,顯然力不從心。他還是專心導演吧,劇本交給別人寫,可能會好很多。
十一、結語:失敗的實驗與仍值得思考的地方
《米奇17號》是一部充滿野心卻未能實踐其企圖的作品。它想要探索太多,也想承載太多,結果就是每一處都浮於表面,缺乏深刻挖掘。其科幻設定未能支撐其哲學命題,其視覺風格未能補足敘事薄弱,其角色設計也未能引發情感共鳴。
然而,正因為它的野心,我仍願意將它視為一次「失敗的實驗」而非全然的敗筆。在一片公式化的科幻敘事中,《米奇17號》至少試圖打破框架,只是方法與執行未臻成熟。希望未來的創作者能從這部作品的錯誤中學習,讓真正的哲學科幻不再只是概念上的包裝,而能深植於敘事的核心之中。
【電影心得】2025《米奇17號 Mickey》:期待落空的失望之旅
- IMDb RATING:7
- TOMATOMETER:77%
- 個人主觀喜愛程度:3
- 個人給予電影評價:5
- 我的個人評分跟IMDb和爛番茄差這麼多,是因為我對奉俊昊有更高的期待。這片的潛力被散亂的劇本和沒深度的執行浪費了,3分喜愛反映我看完的失望,5分評價則是勉強給它野心和視覺設計一點肯定。但老實說,這分數還是給得勉強。
2025《米奇17號 Mickey 17》
-
--
朝晨已經來臨
為了你而存在的光芒
然後與朝陽一起
帶著喜悅走下去──《HARUHI/應變》